阜阳市颍东区:麦收逢庙会 袁寨赶大集
5月26日,农历四月初八,麦收前最后一个传统庙会。犹如盛大节日,又为农事活动,乡土气息和现代文明并存,传统商业与时尚消费共进,土得“掉渣”,又热闹喜庆。当天上午,在阜阳市颍东区袁寨镇,逛农村集市,看民俗表演,访街边摊贩,体验乡村庙会的独特风情和淳朴民风。
(资料图)
历史悠久商贾地
袁寨集,阜阳城郊著名的农村集市,曾因街上天天逢集、生意红火、交易量大、赶集人众多,被称为“老母猪集”。
史料记载,早在清朝初期袁寨就兴起集市,时称“中流村”。后因当地袁姓大户在此筑寨而得名。清末,长江水师提督程文炳在此改建砖寨,东西长约200米,南北宽约150米。据说,当时的寨墙宽度可同时并行两辆马车。
古时,袁寨集最繁华的地方是靠近颍河岸边的“罗行街”;解放初期,沿“罗行街”向西延伸成为一条顺河街,码头、染坊、杂货铺子、豆腐店、剃头店、骡马行、粮食行一应俱全,生意人、庄户人来此交易购物,热闹非凡;上世纪70年代,随着陆路交通日益方便,集市逐渐迁移到坝子以外发展;到了上世纪90年代,袁寨集已完全离开颍河岸边,依附阜口公路两侧,成为一个生意兴隆的乡村集市。
2015年,阜口路拓宽改造工程竣工通车后,当地政府整治骑路集市,规范集市经营,在保障道路畅通的同时,引导商家和摊贩归行就市,有序经营,集市贸易持续繁荣发展。
收麦农具销售旺
上午7时,记者从阜城出发,沿阜口路向东一路畅行,约20分钟就来到袁寨集上。此时,因临近小麦午收,街上赶集的人来人往,非常热闹。
在袁寨集背街上,收麦用的农具销售火爆。卖镰刀的、卖耙子的、卖大扫把的,都与夏收有关。店家蹲在小摊旁,一边现场制作,一边交易销售,忙得不可开交。
在背街中间地段,一位王姓大哥正在安装收麦打场用的竹耙子。他右手握锤,左手按着耙杆,将耙子头放在木桩上,“咚、咚”敲几锤,把铁钉牢牢楔进耙杆里。随后,起身晃动耙杆,确认结实后,将耙子递给买家。
“安结实了,够你用好几年的,不得松了。再有问题,就来集上找我。”王大哥说着话,汗珠从脸上掉了下来。
一个耙子头25元,免费安装;没有耙杆,王大哥也可提供,另外收费15元。
记者发现,麦收前,庙会上各种收麦的农具最受欢迎。这和阜阳传统农耕文化有关。按照农时,每年5月底到6月初,阜阳农村地区从南到北渐次收麦,人们在庙会上选购镰刀、耙子、木锨,迎接一年一度的“三夏”大忙。
在背街南头,卖小板凳的摊位也吸引不少人光顾。“俺家的小板凳,都是桐树做的,不生虫不会烂,一对50块钱。快来看看呀!”记者到访时,喇叭里的吆喝声此起彼伏。
来往的小孩赶庙会累了,就坐在小板凳上休息,不愿起来。在家长催促下,孩子才挪挪屁股。有的家长不好意思,索性买了一个:“小板凳,放在家里也不占地方,歇脚特别好用。”
民俗表演乐翻天
逛着逛着,街上传来一阵锣鼓声。记者循声望去,只见一群穿着靓丽的民间艺人精神头十足,从社区晨练文化广场出发,沿庙会背街道开始巡街演出。
锣鼓队走在最前头,队员身着袁寨镇范沟居委会“好婆婆文艺宣传队”红马甲,两个人拉着大鼓,一个人随后敲鼓,边走边敲,配合默契,后面跟着四位大爷,起劲地敲着锣。
他们后边,是引人注目的四位“丑婆婆”。其中两位,身着绿色戏服、紫色裤子,一手持粉色摇扇,一手在空中不停转动着手绢,脸上点着一个大大的媒婆痣,一副夸张搞笑的表情,走起路来扭来扭去,婀娜多姿;另一位,头戴海盗帽,脸上架一副黑色大框眼镜,嘴上扎着假胡须,腰间别着一杆长烟袋,手里牵着一条大红绳,不时“鞭打”着“小毛驴”;“小毛驴”,身穿绿色薄纱上衣,下半身套坐在小毛驴道具里,随着主人不停鞭打,一路走一路停,活泼地摆弄着毛驴的头。
旱船队来了,队员手扶两侧船帮,踏着节奏,一前一后紧跟着“大部队”巡街。挑花队员头戴红花,肩挑花篮,平添了几分喜庆气氛。撑着油纸伞的旗袍队,身着玫红色旗袍,个个精神抖擞,走出了T型台上的模特气势。
原来,这50多位民间艺人来自袁寨镇老年大学和范沟居委会“好婆婆文艺宣传队”,其中,最年轻的表演者也有50多岁了。
他们利用农闲时间排练舞蹈、小品、戏剧等,表演的角色热情奔放、诙谐幽默,演出场面热闹喜庆,走到哪儿,都是掌声不断,喝彩阵阵。
隔三差五赶趟集
在主街一家超市门前,围了许多村民。记者上前一看,门口码放着各色各样的洗护用品,用于促销抽奖。“DJ”主持人操一口普通话,热情推销着商品,赶集的人纷纷围上来,看看商家有啥优惠活动。
往里走,街上生意种类繁多。日用品齐全的购物超市、香气扑鼻的糕点坊、装潢靓丽的理发店、各种品牌的电器专卖店、奶茶店、服装批发城……两三百米长的街道上分布着百十家门店,让赶集的人一时不知该如何选择、逛哪家店了。
当天上午,正午镇大任村的赵老爷子和老伴骑着三轮车来赶集,一路上有说有笑,不急不慢,每到一处,便看看商品,问问价。
“天热了,今个赶集买身衣裳,再买双鞋。”赵老爷子说,每隔两三天,他老两口就来赶趟袁寨集,有时也不是为了买东西,就是来“看看集上的热闹劲儿。”
“年轻的时候,都忙着干活挣钱,赶集是买完东西就走;现在,赶集就是图个乐!”一位李姓大爷告诉记者,“袁寨集大,卖啥的都有。早上想吃热包子了,就骑着车子来了;吃好饭,赶趟集,得劲哩很!”
买只鸡鸭回家养
在集市另一头,一辆装满鸡鸭的“五菱宏光”面包车停靠在路边。一位身穿黑色上衣、头戴草帽的大姐,热情地向顾客推销她的小鸭子和彩色小鸡苗。
一盒盒小鸭子,羽毛灰黄,扁嘴浅黄,毛茸茸的很可爱。大姐把呆萌的小鸭子放在手掌上,向人们展示,小鸭子扑楞扑楞挥动着翅膀,讨人喜爱。
站在一旁的小女孩,鼓起勇气摸了一下小鸭子,顿时心生爱意。面对活生生的小鸭子,还有点胆怯,但是,妈妈已经决定给她买几只回去。
一只小鸭子6块钱,挑选好几只欢快的小鸭子,装进盒内,小女孩小心捧着,蹦蹦跳跳回家了。
大姐介绍,10块钱就可以买20只小鸡苗,配送一份5斤重的饲料,25块钱。这种销售方式,着实让人听“迷瞪”了。不过,细算起来,似乎也很划算。
住在袁寨集街上的李大妈买了一纸盒小鸡苗。拿着饲料,捧着纸盒,便往家里赶。她说,“年轻的时候,我最会养鸡,小母鸡养大了可以下蛋,到了逢年过节,还能做一顿美味大餐。”
在农村养鸡并不需要多少饲料,只要将每天吃剩的食物倒进鸡圈,它们就能长大。小鸡生长速度快,一般三四个月就能出栏。
记者疑惑地问,“这么小的鸡鸭,回家能养活吗?”
“只要能养活一两只,就够本了。”卖鸡鸭的大姐笑着回答。(郝思雅 武艳 穆可亮)
标签: